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财经 > 正文

当代年轻人:嘴上爱着朱珠,心里全是妍珍

2023-08-04 08:25:28 Sir电影

万万没想到。


【资料图】

这届年轻人,连看个动画片都能将自己的情绪压力带入其中。

就拿《长安三万里》来说。

人们看到高适。

看他自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不骄不躁,广大考公青年于是羡慕其——

内核稳定。

而李白呢?

人们看到他在吃了闭门羹后,不时狂笑,与空气对打,于是也想到了另一个让人 " 羡慕 " 的词——

发疯。

一边爱好 " 内核稳定 ";一边 …… 爱好 " 发疯 "?

巧了。

Sir 也是如此(这里代表 Sir 还很年轻的意思)。

看上去很分裂?

其实不是。

稳定和发疯,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01

渴望 " 稳定 "

《乘风 2023》刚开播的时候,有一位女星登上了热搜,她与高适一样,收获了广大网友 " 内核稳定 " 的好评。

朱珠。

第一期里的名场面,当所有人起身迎接 " 品如 " 和 " 艾莉 " 时,只有她,低声地问了一句:

《回家的诱惑》是什么?

emm…… 情商不高?准备不足?

或许背后所反映的是,哪怕是在门面工夫要做足的娱乐圈,哪怕是不熟也要装出闺蜜情的综艺节目里,她也 " 不在乎 "。

就像她在 2016 年《非凡搭档》里的那句话:

其实我也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

或者嫌不嫌弃我

我自己对我自己是很有信心的

朱珠是一个对自我有着丰盈的掌控感的人,在这个节目里,她不会轻易被旁人的看法左右,也永远保持理性乐观。

也因此,她被广大网友列为新一任 " 学习楷模 "。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为什么这么羡慕 " 内核稳定 " 的人?

或许。

流行词里折射的是当下的流行情绪。

2020 年 " 内卷 " 一词肆虐全网。

为竞争而竞争的过度消耗,却只能被迫卷入其中的悲哀,成为共识。

随后,与之相对的对抗性词语开始盛行。

2021 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 "2021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 躺平 " 榜上有名。

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最早的躺平学家之名言语录

2022," 松弛感 " 备受追捧。

至今仍是各家明星努力争取大众好感的营销关键词。

到了今年," 内核稳定 " 开始流行。

小某书上,相关博文轻松斩获上万人的点赞。

详细教程也铺天盖地。

从月计划到周计划,从月复盘到周复盘,手把手带你走上 " 内核稳定 " 的厉害人生。

新词层出不穷,看似花样百出。

但本质上,其实都在谋求 " 抗焦虑体质 "。

为什么?

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着 " 危机感 " 的时代。

技术突飞猛进,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畅想着 AI 的未来,似乎过不了多久,我们身边的工作都会实现自动化进程。

但 " 人 " 呢?

在经济的压力下。

人,不得不又变了回去,变成了《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成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可替代机器。

一个不需要思想,只需要拼命的工具。

在这个基础上。

人们怎能不去怀念那个什么都慢的年代?

怎能不去渴望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心态?

说白了。

渴望一个不再紧绷易碎的自我,一种不再受外界因素所裹挟的自由。

是每个人,理想中的精神宇宙。

同时。

也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满的直接反映。

人,或许本不该如此。

02

放肆 " 发疯 "

但,稳定的同时,我们却并不愿意 " 认命 "。

还记得今年最热的韩剧是什么吗?

《黑暗荣耀》。

宋慧乔颠覆形象出演发疯的复仇大女主,一个荧幕罕见的极致疯女人,为了复仇校园霸凌者她不惜堵上自己的人生,在压抑与蛰伏中等到属于她的爆破时刻。

△ 多种疯笑

只是。

让这届观众嗑得上头的,却不是女主。

而是更疯批的反派。

他们以 " 西八 " 咆哮式精神状态完美演绎出 " 当代年轻人现状 ",由此成功血洗 B 站。

没错。

这届年轻人就是这么的精分。

一边渴望着稳定。

一边又热爱着发疯。

他们的日常发言 be like:陷入毫无逻辑、混乱失控的大段文字里,往往伴随各种符号和表情,或是括号注明各类癫狂的精神状态。

p.s. 此类发言状态的学名为:发疯文学。

他们喜欢的影视剧是《怒呛人生》。

飙车、竖中指、fxxk 随时挂在嘴边、出轨,跑到别人家里大小便 ......

为什么?

因为没有人真的会成为机器。

当你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谁也无法保持情绪稳定。

举个例子。

谁都会在工作中遭遇领导 / 甲方的不合理要求,怎么办?

理性上告诉我们,要情绪稳定。

毕竟,根据今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6-24 岁的青年失业率升破 20.4%,为 2018 年以来的新高。

我们还需要这份工作。

于是,假装虚心接受,假装心底认同,然后重振旗鼓,继续完成剩下的工作,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但这是长久之计吗?

不。

我们同样需要私底下的吐槽,需要另一面的反抗。

还记得某瓣上关于 " 为什么会流行发疯文学 " 的帖子底下,高赞回答说:

" 其实我们是不被允许发疯的,所以用发疯文学伪装一下。"

是的," 伪装 "。

好像只有将情绪折叠,压缩成胡言乱语的时候,我们才能让不满的宣泄安全落地。

说到底。

人们需要宣泄的出口。

需要用 " 西八 "、"fxxk" 来排解自己的不满。

毕竟,我们首先,还是个活生生的人。

也正是如此。

神奇地,佛学出现另一充满时代色彩的派别——

博佛学

啥意思?

简单来说。

需要 " 内核稳定 " 时,我们便会去 " 敲电子木鱼,盘电子佛珠,积赛博功德,拜机械佛祖 "。

但需要发疯时。

我们就会打开电子木鱼,疯狂点点点,那叫一个治愈。

△ 图源 @斑点的不妙冒险 | 积功德拼的就一个手速

所谓一 " 鱼 " 两吃,两不误。

但问题是。

这两种极端情绪的背后,真的只是经济问题吗?

03

压抑的一体两面

如果要去找《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和高适的相同点,Sir 觉得,无可避免地会提到一个词:

焦虑。

在电影里,这种焦虑是职场,是理想。

而在现实中。

它可以囊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职业——

2022 年的高校毕业生可能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节,有数据统计,毕业前两个月他们的去向落实率仅为 23.61%,于是,在有关青年网友的调研报告里," 焦虑 " 是多数人的心理常态,大家对 " 学习 / 工作 " 的焦虑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于 " 健康 "。

学习 / 工作焦虑的占据 77.1%,显著高于排名第二位的健康因素(30.0%)和占据第三位的外貌因素(18.2%)。

换做是你,能不焦虑吗?

比如说,感情——

当舆论场上男女对立越来越严重,当婚姻中的悲剧越来越集中,当电影电视里都在告诉你感情不可靠,婚姻不可靠时,你遇到一个你心动的人,还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吗?

换做是 Sir,也得焦虑。

生育焦虑、技术焦虑、道德焦虑 …… 层出不穷。

想起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重新解读过普罗米修斯神话的故事,他说,在现代功绩社会中,每个人不得不活成充满自驱力,甚至自我剥削的 " 功绩主体 " ——

啄食普罗米修斯的不是秃鹰,而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一个对自己严苛要求到不惜施暴的自我。

追求某种看似进步的自我管理,反而常常暗示着一种新的自我压抑机制。

恐怕,这才是焦虑的根源。

因为环境使然。

明明已经用尽全力了,却依然无法挽回生活下坠的颓势。

于是,置身于结构性困境的年轻人们,便不知不觉地在外力驱使下形成一种自我鞭笞。

将矛头指向自己。

怎么办?

寻找二舅那般,能够 " 治好精神内耗 " 的奇药?

△ 图源 @衣戈猜想

还是投身 " 妍门 ",做一个 " 顶级反 PUA 大师 "," 著名反精神内耗大师 "?

Sir 给不了你答案。

但我却想起了《漫长的季节》里的一个镜头。

再也没有阶层优势的王响,再也没有身份地位的马队,再也没有幸福家庭的彪子,三个人聚在 KTV 里待了个通宵。

失意的人生,不过如此。

但。

在那首《Surprise》的音乐中,三人却甩开包袱,放飞自我,一通尬舞。

那一刻,他们活在了 " 当下 "。

或许。

既然人生已经不可避免下坠。

那么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下坠的姿势,还可以保持当下的尊严。

既然我们无法看清明天。

那么或许,不纠结、不回头地走下去,才是我们唯一的选项。

要知道。

" 不确定 ",同时意味着更多的可能。

" 向前看 ",才会拥有希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巴斯特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