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快讯 > 正文

Hi-end音响声音平衡的密码

2023-06-05 18:10:53 个人图书馆-yy2751

“大型扬声器”专栏提出全新的音响理念,旨在通过对目标音箱的合理搭配,让哪怕是中小型系统,也能发出全面的声音,满足我们欣赏各类音乐的需要。

但有时候我们会面对大型空间;或是出于个人喜好,哪怕是小空间,也想使用大体积喇叭,组建大型系统。


(相关资料图)

为有助于驾驭大型音响系统,我想再次回到“三频平衡是高保真首要因素”这个初始提法上来。

不可否认,那些个头儿大的高级别器材往往具备一些不寻常的能力,比如可以把声音充满大型空间,拥有强大声压级和强悍动态等等。然而这些不寻常的能力如果不被使用者掌控发出平衡的声音,往往会成为恶声的来源。高频如飞刀、低频迫胸口,声音狠呆呆,这些均不是廉价器材所能发出的声音,恰恰是高档器材拥有超常能力的体现。当发烧友们花了很多钱却受尽折磨之时,禁不住会感叹,为什么我的音响如此昂贵,声音却如此难听?!

圆月弯刀音箱,每支喇叭7个著名的330d高音,杀气十足,不易驾驭

用大型系统播放一首简单的曲子,声音的平衡性和自然耐听度可能不如收音机,不如手机喇叭的外放。这正是大型音响系统把底片一般的原始信号放大几十万倍的过程中,严重扭曲了声音的平衡性所致。

十几年以来,随着国内财富人群持有财富时间的增长,那些开山劈石类容易“出恶声”的美式大型音响渐渐不再流行。为避免被批为“暴发户”,音响富豪们开始把资金投向FM、卡玛、泰斗等欧系细声器材。

巨型的卡玛喇叭,这些细声器材,体型却并不小

细声器材的流行似乎规避了花大钱、出恶声的情况,但声音的平衡性仍然是这些富豪级器材面临的首要问题。音源产生的初始信号低至零点几毫伏(唱头、激光头、磁头等),要放大到让音箱发出声音,放大倍数何止数十万之巨。

音响系统十套九衰声,一百套九十五衰声,根本原因是声音的平衡性实难把握。

其实声音平衡的密码非常简单又有无限深意,只有两点:增益匹配和EQ特性互补。

再次提醒音响器材的非标准化。播放同一张cd唱片,英国Naim、美国马克、日本二嫂,它们输出信号的三频比例关系可能不同;也可能三频比例关系近似,但对某一频段的表现力(细节刻画)有明显差别。反映到听感上,Naim和马克的表现力偏向中频或低频,二嫂表现力则偏向中高频,声音听起来前者重,后者轻,重量感明显不同,这正是器材自身的EQ特性决定的。

老烧们通过外观风格可以判断出器材的声音走向

音乐信号通过单件器材后三频比例关系(或表现力)发生的变化,可以称为器材的EQ特性。

要充分理解所选器材的EQ特性,在搭配系统时保持它(如果它足够完美),或者弥补它(如果它有所欠缺),使音源、功放、喇叭,包括线材和附件的EQ特性在叠加后互相融合,最终重塑出三频平衡的声音。

如果认为二嫂中频平淡,再搭配中频平淡的功放和中频平淡的音箱,那最终出来的声音大概率是没法入耳了。这就是器材之间的EQ特性叠加后扭曲声音的例子(EQ特性不相融)。

音响器材离“标准化”差距甚远,请不要相信某件器材不会改变声音的三频关系,是完全“中性”的。

EQ特性是指单件器材对声音平衡性的改变,增益匹配则是指器材之间耦合过程对声音平衡性的改变。

功放驱动音箱,推力太大会把声音推猛了,推力太小则不能推出低频;只有推力合适,音箱发出的声音才是平衡的,这就是增益匹配。

增益匹配不仅体现在功放推动音箱,如果音源给前级的电平过高,或前级给后级的电平过高,都会让声音发“冲”凶猛;如果前端输给后端的电平过低,声音则会软弱平淡。

综上,搭配音响系统时,每件器材的EQ特性和器材之间耦合时的增益匹配,需要统一考虑,确保它们叠加后最终由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是平衡且全面的。

马克6b前级部分三档增益可调

经典前级马克6b内部可以通过微动开关调整前级部分的放大增益,分为10db、20db、26db三档。用家根据后级功放和音箱增益匹配情况,是中气十足还是力度稍欠,合理设置前级的增益。

最近些年流行的欧式细声器材,尽管功放和音箱的体积都造的很大,但为了追求高频细致,它们在中低频和低频方面都过于含蓄,这类器材的EQ特性普遍偏向高频表现。

以高频细致著称的钻石高音

这些大体积喇叭为迎合市场,选用了口径很大的低音单元,但实际上,与之搭配的细声功放根本无法将这些低音单元正常驱动。

在器材的EQ特性集体偏向高频,全系统的增益匹配又偏弱的情况下,所谓“怪兽级的阵仗,出小宠物的声音”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是美式还是欧式器材,搭配巨型系统时,系统中要同时拥有高频优势和中低频优势的器材,同时控制好器材之间的增益匹配,最终才能“加和”出三频平衡并且每个频段都有魅力的声音。

由于音响系统对高频的响应能力总是大于中频和低频,系统中具有高频优势的器材不宜多过中频或低频优势的器材,否则将会造成声音失衡。

做到以上这些,就掌握了Hi-end音响声音平衡的密码。

最近些年,黑胶非常流行,渐渐成了富豪级系统的标配。把唱盘、唱臂、唱头、唱放组合成一套黑胶唱机,需要面临的问题不少于搭建一套巨型系统。

磁带机、CD、数字播放器属于标准音源,它们输出信号的三频平衡性是厂家设定好的,你选择中频厚重的英国Naim还是高频精彩的法国文豪,就等于说认可了相关厂家的声音平衡。而黑胶系统输出信号的平衡性,是通过唱盘、唱臂、唱头和唱放,四大件搭配之后产生的。

豪华的黑胶搭配更多考虑档次,不经意间选择了高顺性唱臂、顶级细声唱头和细声唱放(EQ特性均偏向高频),尽管这样的系统都会配一个很重型的转盘,但重型唱盘的低频优势仍然不足以扭转其他三件设备带来的声音偏向高频的失衡。

如果说CD、数播等标准音源的声音特色可以算作是不同厂家的产品风格,盲目搭配出来的黑胶系统,声音的平衡性就偏离正常太过遥远,任你后端如何搭配,再也无法找回正常的声音平衡。

以我的音响系统为例,除范登豪 colibri唱头是高频优势器材外,其他所有器材(唱臂SME V12、多能士参考唱盘、马克6b唱放前级、有声电影502后级、哈飞音箱),全部是中低频优势器材,声音基本平衡。

我尝试把高频细致的JPA 66唱放前级接入系统中,替代中频表现力突出的马克6b,进入后发觉系统声音失去了平衡。

黑胶在最前端,信号最微弱,前端的改变对全系统影响更大。在前端两件器材(范登豪 colibri唱头、jpa66唱放前级)EQ特性偏向高频、其他器材全部是中低频优势的情况下,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仍然无法获得平衡:在听感上音乐失去了力量的起伏变化,只剩下华丽的外衣,索然无味。

幸好手头有朋友借我的my sonic gold 签名版唱头,我用它替换下高频强势的colibri。减掉一件高频强势器材后,系统声音重新找到了平衡,音乐的抑扬顿挫产生了惊人的魅力。

高频比colibri含蓄,中频比colibri厚实的my sonic唱头

有时在网路上看到对某某唱头的评价,说它低频不好;看到对某某唱放的评价,说它实际增益不达标,厂家标注的增益数值注水。

多数情况下,真不是唱头的低频不行,也不是唱放的增益虚标。根本原因就是全系统EQ特性偏向高频的器材太多,各环节增益匹配均不够力造成的错误判断。

再次重复:对一件器材的测评,应该给它搭建一个融入后声音基本平衡的测试平台,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接近正确的评价结论。

我很疑惑在细声器材广泛流行的今天,为什么非要把本应厚声的黑胶系统融入;这就好比用一堆高档的生鱼片,硬要呈现出卤煮的醇厚味道,这不是有点荒诞吗?

当然,音响有时候不是用来听音乐的,毕竟现在社会财富多了,很多行为,并不见得一定要和这个事情的正常目的挂钩。

但作为爱乐者,我们投入了精力和金钱,那么让我们的系统通过搭配能够发出平衡且全面的声音,也不失为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