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快讯 > 正文

从国内“用市场换技术”到外资追赶国内新能源技术优势 车企合资合作2.0阶段正到来

2023-08-06 05:23:34 解放日报

近日,大众集团公布了两则消息,瞬间“点燃”了国内汽车圈。一则消息是奥迪与上汽集团签署备忘录,此前传闻的奥迪购买智己电动化平台“靴子落地”;另一则消息则是,大众集团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约%的股权,并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电动车型,于2026年投放中国市场。

两则消息一出,大众集团被推上中国汽车圈的话题风口。此后,小鹏汽车和上汽集团也先后发布公告,跟进与大众集团的合作事宜。


(资料图片)

大众集团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本土成立合资品牌的外国车企之一。这一次,大众集团与本土车企的新动作,显然在合作模式上发生了逆转式的改变。

外国车企在华合资合作的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为什么是小鹏和上汽?

奥迪联手智己,大众联手小鹏,这两则消息突然爆出,令市场大为惊喜。但如果多加斟酌,则会发现这两件合作并不算是“意外”之举。

大众奥迪与上汽原本就有合作基础,此次“官宣”是对之前合作的升级。2021年,上汽奥迪品牌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奥迪和上汽对其都寄予了厚望。但在燃油车市占率逐渐降低的大背景下,上汽奥迪的定位策略经历了不少挫折,在上半年激烈的车企价格战中又出现了大幅降价,上汽奥迪销量难挽颓势。

终于,上汽奥迪将目光投向了纯电动车型。此次,奥迪与上汽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上汽近些年电动化技术的积累。

目前,上汽集团的整体电动化布局基本成型,基于上汽的“星云”平台,智己、飞凡、名爵均已推出纯电动车型,荣威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纯电动车型。在确认与奥迪合作的前几日,上汽对外公开展示了自研的800伏碳化硅电轴。上汽的清陶固态电池的第二代产品,成本较液态锂电池减少了20%。

相较于上汽+奥迪的电动车配置,小鹏+大众则更令市场意外。今年以来,小鹏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车型G9销量失利,小鹏总体月销量跌落至万台“生死线”,在新势力“蔚小理”三家分化中败下阵来。5月末,小鹏公布一季度财报,净亏损亿元,毛利率时隔三年之后再次转负。

但也正是这次财务危机,让大众和小鹏的合作变得更有说服力。大众需要中国本土技术型伙伴助其电动化提速,小鹏手握技术需要资金注入改善现金流,大众与小鹏一拍即合。

小鹏的电动化研发、生产技术基础并不弱。亿欧汽车商业分析师郭怀毅告诉记者,在智能化方面,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小鹏可以说是新势力中的“天花板”。小鹏方面发出的公告也显示,大众与小鹏此次合作主要集中在软件领域,小鹏将提供G9平台、智能网联和高级辅助驾驶技术,与大众共同开发两款在中国市场以大众品牌销售的B级纯电动车型。

无论是与小鹏合作还是与上汽联手,可以看出,技术优势正在成为外国车企考虑在华投资、合资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此次合作表明了对中国车企技术实力的认可;另一方面,在中国新能源产业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汽车产业链也在不断降本增效,与中国车企合作,大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本地产业链的成本优势。

合资合作的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虽然不少老牌车企如通用、宝马都在加大对华投资力度,但与本土车企直接合作“拿技术”的,大众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根据其最新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占到大众集团全球销量的33%。令大众担忧的是,这一比例正在下滑。“大众是所有跨国车企中,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最高的,大众承受不了失去中国市场的损失。所以大众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国快速发展智能化,但能明显感觉到大众总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对外寻求合作。”郭怀毅说。

作为一家外国车企,大众对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尤其是上海汽车工业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正是大众在华落地后,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全新格局才由此展开。

如今,大众再度率先开展与中国车企的技术合作,或将预示着新的合资合作趋势的到来。自2020年开始,大众对华投资力度一次比一次大,从国轩高科、地平线再到小鹏、上汽,大众更多是为了争取时间窗口,赶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王宁表示,国内的电动车产业生态已经形成规模,无论是传统车企、新势力还是互联网企业都在加入赛道,未来中国电动车产业集中程度仍会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传统合资品牌电动车转型不顺时,很有可能会选择与国内头部车企进行合作。

至于后期大众能否在传统车企中率先突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王宁表示,这种中外车企合作新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是否受到消费者认可,仍要看其在市场的表现。后期如果大众的研发获得突破,或者合作车型遇冷,大众也有可能改变合作策略。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