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快讯 > 正文

种树 种下一个生生不息

2023-08-15 12:17:29 腾讯网

23年

60万棵树

覆盖4000亩沙地……


(资料图)

今年75岁的奇三仁

做的就是一件事儿——种树!

8月中旬,记者来到库布其沙漠东缘的准格尔旗大路镇何家塔村东,方圆4000亩,并未见到想象中的沙丘起伏、黄沙漫漫,目之所及而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松树、柏树、杏树、李子树等交织的树木延绵不断,柠条、花棒、草苁蓉和沙蒿……各类植物一簇簇、一丛丛,“镶嵌”于沙地之中。

奇三仁说:“只要勤劳,把树栽上,它也能对你有回报。树叶可以喂羊,树枝能当柴烧,树干还能卖钱。”

而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相继推出多项鼓励优惠政策,倡导植树造林和生态建设……这可太对奇三仁的心思了。

2000年,奇三仁举家来到何家塔村承包了4000亩荒沙地,他要圆梦,在这里植树。

奇三仁说:“地广人稀,就是大片大片的沙地,长不了庄稼,只能种树。吃完饭,喝口水,碗底有一层沙。”

二儿子奇利彬当时怎么也想不到竟然还有比老家更艰苦的地方。这下子也知道,什么是生存环境,幸福生活了!

奇利彬说:“风沙打脸,张嘴说话满嘴沙,种树要戴护目镜。”

阳光炙烤下,大小连绵的沙丘反射着刺眼的白光,阵阵热浪令人喘不上气。奇三仁带领家人要与沙子面对面地战一场。

奇利彬回忆道:“沟沟壑壑全是沙土,拉树苗的车经常是陷在沙坑里。”

为了改善种树条件,奇三仁带领家人一边修路,一边引水,还购置了既有慢档又有快档的大马力六驱越野卡车。

一开始,他们是有啥树苗就种啥,花了很多冤枉钱,也走了不少弯路。

奇三仁说:“初期,不管是什么树,叫成‘树’就种,后来发现,有的不适应就不能种了。”

虽然含辛茹苦,但由于不懂技术,没有在干旱瘠薄沙地植树的经验,能成活下来的树不是很多。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花了八千块钱买的七百多棵松树苗,最后仅活了四棵。

奇三仁说:“干旱、沙化,成活率20%—30%,没有经验。”

记者看到,这里栽植的树是“七大八小”,种类繁多。有不少枯死的树堆放在了一起。

奇三仁说:“沙漠里种树比养娃娃还难,有的时候,前一天种好的树,晚上刮场风,树苗就被连根儿拔起了。”

穷尽心血,换来的绿色岌岌可危。不服输的他,沉下心来,找原因,想对策。

奇三仁:“以前觉得种树没有多难,后来发现种树门道可不少,还得尊重自然。”

老齐粗壮,但是心细,好琢磨问题。二十三年来,他把在沙地种树遇到的难题,用自己的方式作了解答。花了六万多块钱购买的枣树苗,由于不适应在风沙大,干旱沙地生长,最终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棵。他意识到,要让树在干旱沙地存活,树种选择十分重要。松柏树成活率高,千年松,万年柏,寿命长。沙地特别适合种樟子松,耐旱、耐寒,抓沙固土,适应能力强。

不服输的他听人说,种树得先固沙,不同的树苗要栽植在沙丘的不同位置。他还发现,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如果没有风,树也不容易存活,栽树的间距得大于三米。植树种草,水是关键。由于地形起伏落差大,高处打井抽水用电的问题难以解决,刚开始种树那几年,成活率不到两成。新栽的树苗,遇到持续干旱,也会枯死。头两年,每一棵小树苗至少要浇水十多遍才能存活。

为了这片绿色,吃尽了苦头。但是,面积不断扩大的绿色,又不停地给他带来了希望。在一片低洼地,居然打出了水。在地块的西边有一条深沟,他围堰造坝修了水库,树的成活率逐渐提高了。

好琢磨的他,把种树当成自己的使命而不断创新。

他采取修枝疏冠的方式降低乔木树种的蒸腾水量。

他不再外买树苗,建成了自己的育苗基地,培育起适合当地生长的树苗。他种了杏、李子等果树,既能防风固沙,又能给家里带来经济收入。

在父亲的感召下,见证了生态之变,对曾经的风沙之害刻骨铭心的孩子们大多都放弃了城里的工作,用上了八种科技感十足的沙漠植树神器。旋耕机、装载机、打坑机、沙障机的应用,提高了植树成活率和植树效率。“有啥栽啥”变成了“宜林则林,灌草结合,以水定林”。绿洲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原来贫瘠的沙地有了一定的生产力,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

在种了树的沙漠上和没有植树的沙漠上,记者的脚感是不一样的,在树下,脚感是比较踏实的。

奇利彬说:“在树的遮挡下,阴凉地方水分散失少,掉下的树枝、鸟粪堆积在树下也有助于土壤含水量,松软的沙地就慢慢变成硬质地了。”

二十三载春夏秋冬,生机盎然的六十余万株树木让这片沙土地由“深黄”走向了“浅绿”;4000亩绿浪般摇曳其间的樟子松、落叶松,以及杏树、李子树,浩浩汤汤,草木丛生,竞相争绿。偶尔还有野兔在灌丛中窜出,对环境非常敏感的狐狸也来了……

71岁的媳妇郝玉英说:“没有比育树成林更让人高兴的事儿了。我们受过的苦,流过的汗无以言表,但看到现在沟壑成林、满坡绿树,值了!”

黄沙止步,绿渐浓。育树成林,养牛养猪,种草种菜,种花种果。住进新房子,过上新生活。家人们用沙地“边角料”营造出生活“小美好”。院子收拾得干净利落,小巧的菜园里,种植着西瓜、七彩椒、西红柿、丝瓜、茄子、黄瓜……丰盈而精致,丝丝田园气息氤氲其间,与周边深深浅浅的绿遥相呼应,生机四溢。

让二儿媳王美华笑逐颜开的还有树秀引“客”来,一窝小燕子连续多年不请自来,从“过路客”变身“过夜客”。燕子做窝,意味着“兴旺发达”。

王美华:“这里的生态环境,定是让这些吉祥鸟很满意,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爱意。”

75岁的奇三仁微信名叫“不老松”,脸庞早已是黑里透红的“沙区脸”,声若洪钟。满是老茧的大手抚摸着不知倾注了他多少汗水、正茁壮成长的树木,他似有千言,却静默良久。

老人说:“你看,树也在注视你,树的目光是友善的,慈爱的,人和自然是心灵相通。”

今年,他又种了两万多棵树。二十三年,他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着他的树,一天也离不开,而他自己,俨然已化身为树的一部分。

记者:梁   爽、刘   丹

编辑:娟   子

审核:赵   婧 

监制:侯爱文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新闻广播》官方微信